跳到主要内容

30 岁异国重启生活:选择与自由的探索

· 阅读需 4 分钟

Hangout in a dutch town

日子飞快,距离 23 年四月底飞来荷兰工作已经九个月了。当然现在的我仍然在苦苦等待 GP,仍然看不懂路边的荷兰标语,不过也终于可以喘口气,在 2024 年初给自己做一些回顾。

自打开始决定试试海外工作后,就开始全方面地准备了。当时 ChatGPT 还没这么普遍应用,我用着谷歌翻译写完了英文简历,鼓起勇气给各种公司投了简历,又操着一口蹩脚英语磕磕绊绊面完试。幸好之前的工作支持 WFH,上班前下班后就继续做题、投简历、准备面试、跟 Cambly 老师聊人生。还学习小红书博主 环猪猪润,甚至把名字都改得类似,每天看大家更新也会受到鼓舞。好像自己并没有经历过那么漫长难熬的备润过程。就这样,尽管也刷了 LeetCode 100 题,练了两个多月口语,在拒信也差不多收到手软的情况下,不知道是否称得上幸运,也顺利拿到了几个 offer. 有日本,有荷兰,简单分析考虑后,还是选择了荷兰。

于是四月底一周内火速离职、打包完八年的行李、卖了近两百本书,告别父母和老友们,就踏上了北京直飞阿姆的航班。累到疲惫,以至于在航班上的我根本没有精力去想接下来要面对的是什么。落地后,被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大蓝天震惊了一会儿。稍作休息四五天,就入职了新公司开始了新的工作。好像昨天的我还在北京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打工人,下一秒就呆在了风景优美人烟稀少的荷兰小城。加上从来没有在外留学过,这是我第一次非常沉浸式地在一个纯英文,甚至夹杂一些小语种的环境中生活工作。扑面而来的新鲜感、文化冲击,倒着时差盯着完完全全看不懂的荷兰语,嚼着冰冷三明治还要和同事微笑说 噢味道还不错,走在路上隐隐约约感觉到了周围异样目光,只记得第一个月的我过得异常恍惚,全是碎片。就这么突然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外国人”,在吃到热乎的食物会热泪盈眶,这才艰难发现自己有个铁打不动的中国胃,以及语言沟通能力于我、于融入来说是有多么重要。

回过头来想,我当时做这样的选择,一部分出于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另一部分也有出于对某些压抑生活的恐惧。疫情期间,和口语老师聊到了目标和梦想,我对她说,我只希望自己能拥有“随时都有选择” 的权利,这是我可能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Welcome

· 阅读需 2 分钟

Hello, I started writing again.

This time, I used Docusaurus, and it worked pretty good.

This is my personal website; I hope I can continue to ponder and summarize since I believe it is a good habit.

Goal

So I want to accomplish the following:

  • organize my knowledge and keep track of what I've lately learned;
  • experiment with new productivity strategies, stay motivated and avoid burnout;
  • improve my English(as a non-native English speaker);
  • become more self-disciplined so that I have more time for the activities listed above.

Uber 高性能 Web App 优化实践

· 阅读需 11 分钟

原文 - Building m.uber: ENGINEERING A HIGH-PERFORMANCE WEB APP FOR THE GLOBAL MARKET

Performance matters on mobile.

又是一篇关于性能优化的实践。

m.uber 团队对 m.uber - 即他们的超级轻量 web app 做了一些性能优化的工作。

范围全面,从代码到打包到部署到缓存,都有涉及。

TL;DR

Performance Tools

从十个 React 迷你设计模式谈开去

· 阅读需 19 分钟

很早之前就一直在读的一篇文章,10 个React Mini 设计模式,一边做 Creator 项目,也一边终于把它精读完。

结合自己的开发时候的项目经验,做了点笔记。

Creator 项目是一个多端(Web + Mobile)React SPA,且有一些表单填写和复杂的交互组件。

自己单独封装了一个很简单的基于 Node EventEmitterStore,开发过程中收获很大,这些细节之后可以细说。 产品那边后来又加了「置顶」功能,类似双向数据通信的 EventEmitter 逻辑有点太乱了,所以还是狠心花时间升级成了 Redux + Immutable.js + Normalizr 技术栈,果然省心很多。

原文作者说你是不是天天写 React, 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可能经常用来实现需求的,也总是那么几个方法,往大了讲其实就是开发中的 设计模式。在这里我们称为 Mini Patterns

Bug makers or bug fixers

· 阅读需 10 分钟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Bug makers or bug fixers.

​ —— 郫县豆瓣

可能是周一不宜上线吧。

下午在做某个需求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个之前修过但却并没有修好的小 Bug。

接着又收到了一个刚上线的新需求报过来的线上 Bug 反馈,然后紧接着同一个需求的两个、三个 Bug… 一大片,炸开了。

最后, PM 说,”这次 Bug 太多了,都先回滚吧。”

只是突然觉得,已经工作了一年多近两年的我,写代码的时候依然不走心。

其实作为程序员,被人指出你代码的 bug 是难受的,除了尴尬,有时候甚至真的会感到羞耻,会有点看不起自己也觉得会被人看不起。

我只希望自己能够在每次写代码的时候永远记住这种感觉。

之前也是遇到过各种奇奇怪怪的线上 Bug,其实大部分都是自己写的时候不用心、测试时候不上心导致。

而最近,写的时候居然总有种匆匆忙忙急着完成任务的感觉,可结果却是既没有快速完成,也没有保证质量,既不好也不快,反而耽误了很多时间在 Debug 上。

十足的 Bug Maker.

其实仔细反思一下,我是知道原因的。

可能我们都有病

· 阅读需 14 分钟

焦虑、抑郁?

昨天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了一个关于「成电延时摄影」视频,突然很好奇地点进去看了下。伴随背景音乐响起,晨雾中的主楼,晨光中的银杏大道,蓝天下的宿舍楼,黄昏下的品学楼,夜幕降临的图书馆,灯光辉煌的体育馆,还有一直没机会上过课的新教学楼,碧波荡漾的东湖西湖…
以成都的天气,作者肯定是花了很多心血的,虽然不排除后期,但是一共七千五百张照片,一帧帧下来,每一幅都是曝光完美,好像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成电。 仔细想想,毕业离开学校近两年,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怀念过自己的大学。
每次跟人提起,就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黑暗。
那段时间,我经历了入学的迷茫、苦闷,无疾而终的异地感情和孤立,梦想与现实差距带来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的被忽视、被抛弃、被不理解,以及进入大学就再没有好过的睡眠。特别严重的一段时间,白天如行尸走肉,不想读书,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晚上必须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走在路上还有着被害妄想症心理。 同时我也很疑惑,为什么身边的那些人就可以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Fun with Codemod & AST

· 阅读需 19 分钟

TL;DR

  • Facebook 为了解决「大型代码库」迁移,基于 AST 造了个工具 Codemod
  • 基于 Codemod 又构建了 JavaScript 代码迁移专用的工具 jscodeshiftReact-codemod
  • 理解这些工具背后的原理有助于从一个单纯的「API 使用者」变成一个工程师般的「创造者」
  • Demo Time!Let's write a codemod
  • 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豆瓣、北京、工作,及终于与自己握手言和的 2016

· 阅读需 36 分钟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 加缪

豆瓣

在 2015 年末,我在笔记本上这样写着:

有时候在想,能加入豆瓣也真的算是一种幸运。豆瓣这家公司,之前或现在,算是由复旦和华科这两所我很喜欢的学校的人组成,所以有些时候,对于这里的各种相似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会特别认同。就算偶尔也会对自己现在的能力与效率感到一点焦虑,不过不管怎么说,只要不退步,总是会前进。

15 年夏天,我加入了豆瓣。
对,就是这个文艺得出了名的互联网公司。
还记得 14 年底我正上大四,尴尬的时间,面临找工作选公司的窘境。
而当时的我,喜欢拍照听歌,弹弹吉他,看些好玩的杂书,见到迷人的设计会兴奋不已,所以在那所死板沉寂绩点为王的工科学校,自认为算是个文艺青年。但是我也一直喜欢硬件,喜欢消费电子,喜欢拆装,享受通过自己动手创造出东西的过程,喜欢 Web,也能写点代码,人生某个阶段曾把成为一名 Geek 作为理想之一。于是不想浪费自己的底子,想着还是可以干点有技术含量的活,那么就去文艺气质的公司做点技术活吧,在不毁自己三观的同时还能养活自己,我是这么想的。 幸运的是,在我做决定的四个月后,我收到了来自豆瓣的 Offer。

跟随前进者的步伐

· 阅读需 5 分钟

每个人,在人生不同阶段,或多或少是需要一些鸡血的。

自从工作以来,也确实觉得自己懒癌,且很多事情缺乏自控力和自律。

只记得乔老爷子说过,

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自信是对事情的控制能力,如果你连最基本的时间都做控制不了,还谈什么自信?

是不是真的出自乔老爷子之口还没有经过求证,但当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确实是突然会心一击。

一直想做起来的个人博客,无论是实实在在的文章内容,到表面的 UI / 主题 / 页面,再到更底层的网络优化 / VPS 配置 / 自动运维,这块真是在一拖再拖。

其实自己一直有在关注一些有意思的同行,这里先贴几个自己缺乏灵感的时候会去光临的个人网站清单。

一个人没有音乐是可以生存,但他可能生活得不太好

· 阅读需 38 分钟

这是一篇关于指尖下的音乐 Music at Your Fingertips书评


没想到,一本谈论「钢琴演奏」的书,居然充满了如此多的哲理。上升到的高度,就连并不是钢琴演奏者(比如我),都受益良多。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有过人的天赋外,一定与他们那些富有方法和技巧的刻意练习分不开关系。

这是在朝阳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一本小书,内侧封面介绍说,作者是世界著名钢琴家 Ruth Slenczynska ,四岁就以音乐神童的身份演出,从艺七十多年以来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 3000 场以上的独奏会。Slenczynska 同时也是一位备受欢迎的音乐评审和音乐教育大师,一针见血地解决许多钢琴演奏上的问题,所以这本书算是习琴者必备参考书之一。

借了很久,今天终于抽出半天时间一口气看完,做了一晚上的笔记。

当时也正好自己是在学吉他的劲头上,对于现场演奏这块比较苦恼,想着各种器乐的学习和演奏都是通的,同时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一直想对钢琴有所了解,于是翻开随意读了几页,渐渐发现,正如这本书的代序所说,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讲「如何练琴」这么简单,Slenczynska 对音乐的认识和见解,已经把普通的悉谱、练琴、演奏过程,小至分解到一个个音符、一段段乐句,大至上升到了音乐的高度,甚至于演奏者的生活方式及人生态度,或者更宽泛地说,三观。

总的来说,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有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