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可能我们都有病

· 14 min read

焦虑、抑郁?

昨天在朋友圈偶然看到了一个关于「成电延时摄影」视频,突然很好奇地点进去看了下。伴随背景音乐响起,晨雾中的主楼,晨光中的银杏大道,蓝天下的宿舍楼,黄昏下的品学楼,夜幕降临的图书馆,灯光辉煌的体育馆,还有一直没机会上过课的新教学楼,碧波荡漾的东湖西湖…
以成都的天气,作者肯定是花了很多心血的,虽然不排除后期,但是一共七千五百张照片,一帧帧下来,每一幅都是曝光完美,好像从来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成电。 仔细想想,毕业离开学校近两年,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怀念过自己的大学。
每次跟人提起,就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黑暗。
那段时间,我经历了入学的迷茫、苦闷,无疾而终的异地感情和孤立,梦想与现实差距带来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的被忽视、被抛弃、被不理解,以及进入大学就再没有好过的睡眠。特别严重的一段时间,白天如行尸走肉,不想读书,也无法集中注意力,晚上必须服用安眠药才能入睡,走在路上还有着被害妄想症心理。 同时我也很疑惑,为什么身边的那些人就可以那么无忧无虑,那么轻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可能真是在大学里逼迫了自己太多。
到最后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年纪轻轻却完全没有年轻人应该有的精气神,与我交流过的一些朋友都说,你当时真是阴暗,铺面而来的一股负能量。
终于也撑不住了,咨询心理医生,服用抗焦虑药,学会敞开心扉坦诚和身边的人交流,同时辅助了大量的心理学相关书籍,特别感谢荣格的「人格分析学」,对自己人格进行了基本的剖析,从内心深处开始认识自己。
同时也给自己灌了大量的心灵鸡汤。
那段时间很迷一首歌,《给自己的信》,把它的歌词抄了一遍又一遍。

很相信能成就大爱 很相信能炫耀自己
很贪心 愿天天很多美好的派对
写封信来留住大志 写封信来提示自己
写得低 是心中很多似诗的细碎

怀疑我当天几多岁 令我写了一句不怕流泪
怀疑我永远不会累 就来十行列明十个壮举
让我闯出新世界 交出真个性
假使想爱 必会找到亲爱伴侣
突然十年便过去 方知岁月冷漠似水

就算笔迹不会变 纸张不会皱
偏偏想笑 竟会得到灰暗情绪
默然从头读过去
一句一句太干脆 一个一个已粉碎

祝福我能游历万国 怎么我还奴役自己
不甘心 在天天很多错失的证据
这封信如明亮大镜 这封信能明白自己
写得低 但怎么抛低理想的散去

渐渐地,还记得在大三下学期某一天,我突然就想通了。
日子不是过给别人看的,而是要自己感受的。
任何时候都应该善待自己,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和需要的,而不是靠别人的价值观,活在别人眼光下。

神经症?

不过,这些低谷情绪现在也仍然会突然冒出来,杀我个措手不及。
今天和一朋友讨论,她说,虽然知道我是个挺有意思的人,但只不过很多时候还是能让别人感受出来,我是在很努力维护自己自尊的那种人,甚至太刻意。
想让别人知道你很赞,你懂这些,你很棒,你没关系。装逼不是病,强制自己装逼就是病了,会把你自己逼疯的。不够优秀的时候,不够赞的时候,被别人质疑或者指出问题的时候,要强制维护自尊就是病。
她问,你不累吗?承认自己有时候有些地方确实做得不够好,不完美又如何呢?
是,为什么我会这么「努力刻意维护自己的自尊」?我突然沉默了。
整理了情绪继续讨论下去,发现自己确实喜欢以自己的所谓正确三观来 judge 别人,一旦别人稍有不同意或者不赞成我的观点,我就会跟人辩论起来,小时候跟爸妈辩,长大了嘴贱跟朋友辩,有时候还会特别牙尖毒舌,经常伤到身边最亲密的人。
她问,你在害怕什么?
突然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被触碰了一下。
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来,原来我还并没有好。

最近在读一本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作者是卡伦·霍妮,与荣格、阿德勒、弗洛姆齐名的心理学大师,也是唯一开创一个精神分析思想流派的女学者。
霍尼在这本书中运用精神分析的基本原理,对「神经症人格」进行了血淋淋的剖析,她说神经症病人内心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冲突:一方面,他们对爱怀有病态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害怕爱,逃避爱,无法获得爱;一方面,他们拼命追求权力、名声和财富,另一方面,他们又怀着对失败甚至对成功的恐惧,竭力要逃避竞争;一方面,他们对他人充满了恐惧和敌意,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倾向放弃自我,顺从他人…

读到这里,像是被击中了,这不就是我吗?

她在书里继续分析到,神经症固然一方面源于童年时代因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种基本焦虑,但更多地却源于当前实际面临的冲突。这些冲突深深地植根在文化内部,从这一意义讲,神经症患者个人的精神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乃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文化危机的反映,神经症患者的内心冲突,只不过是一定文化内在冲突的缩影。
现代文化在经济上是建立在个人竞争的原则上的。独立的个人不得不与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个人竞争,不得不超过他们和不断地把他们排挤开。一个人的利益往往就是另一个人的损失。这一情境的心理后果乃是人与人之间潜在敌意的增强。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竞争,及伴随这种竞争的潜在敌意,已渗透到了一切人类关系中。竞争性刺激从生到死,从摇篮到坟墓都在积极活跃地发挥其作用。
而我们,又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失败即意味着各种需要都遭到实际的挫折。
失败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不安全,而且意味着丧失名声地位,意味着各种各样情绪上的挫折打击。成功何以如此令人神往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对于我们自尊心的影响。不仅他人要根据我们取得的成功程度来评价我们,就是我们自己,不管愿意与否,也要根据同一种模式来评价我们自己。
在现在意识形态的压力下,即使最正常的人也不能不感觉到,如果他成功,他就有一定价值;如果他失败,他就一钱不值。不用说,这反映了我们的自尊心是建立在摇摇欲坠的基础之上的。
竞争、同胞之间潜在的敌意、恐惧、摇摇欲坠的自尊心,所有这些因素共同在心理上导致了个人的孤独感。即使他与他人有很多往来和接触,即使他的婚姻美满幸福,他在情感上仍然是孤独的;如果这种孤独感与他缺乏自信心的彷徨忧虑、恐惧担心相吻合,就会成为一场灾难。

「神经症患者就是我们当今文化的副产物。」
可能在这样的文化中,我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病。

别害怕

今天凌晨时候家里来了窃贼,还好她在被我发现就逃了出去,还好人财都安全。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点后怕,要是那人恰好胆子很大还带了刀怎么办,要是真的发生了激烈搏斗然后还受伤了怎么办,就想着,还是要把每天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来对待,什么矫情装逼抑郁焦虑,其实都不算什么了。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会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会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Alfred D’Souza

现在觉得,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那么一段黑暗时光,只是顺序到来先后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已。
王尔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
所以那些得到的也不一定就是幸福。
我所失去的都是侥幸,我所拥有的都是人生。

也许现在还是会记得,大学时候的自己,曾靠在洒满阳光的图书馆窗前,手里捧着一本好玩的书,啜一口热咖啡,看银杏叶飘落。
我们都将孤独地长大,不要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