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没有音乐是可以生存,但他可能生活得不太好
这是一篇关于指尖下的音乐 Music at Your Fingertips 的书评。
没想到,一本谈论「钢琴演奏」的书,居然充满了如此多的哲理。上升到的高度,就连并不是钢琴演奏者(比如我),都受益良多。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除了有过人的天赋外,一定与他们那些富有方法和技巧的刻意练习分不开关系。
这是在朝阳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一本小书,内侧封面介绍说,作者是世界著名钢琴家 Ruth Slenczynska ,四岁就以音乐神童的身份演出,从艺七十多年以来已在世界各地举办了 3000 场以上的独奏会。Slenczynska 同时也是一位备受欢迎的音乐评审和音乐教育大师,一针见血地解决许多钢琴演奏上的问题,所以这本书算是习琴者必备参考书之一。
借了很久,今天终于抽出半天时间一口气看完,做了一晚上的笔记。
当时也正好自己是在学吉他的劲头上,对于现场演奏这块比较苦恼,想着各种器乐的学习和演奏都是通的,同时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一直想对钢琴有所了解,于是翻开随意读了几页,渐渐发现,正如这本书的代序所说,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讲「如何练琴」这么简单,Slenczynska 对音乐的认识和见解,已经把普通的悉谱、练琴、演奏过程,小至分解到一个个音符、一段段乐句,大至上升到了音乐的高度,甚至于演奏者的生活方式及人生态度,或者更宽泛地说,三观。
总的来说,本书给我的最大感触有三点。
第一,Slenczynska 强调,学习音乐,应该先从学习如何「听」开始。此处她说的「听」,是一个人内在的听觉,那种能分辨心中的音乐与外在声音的「听力」。有点玄学,个人觉得应该就是进入自己心流以后,能把外界嘈杂噪音完全屏蔽掉,可以很好的聆听到来自内心的、想要的、真正的音乐。
第二,音乐就是一种语言,演奏音乐就是带着理解的情绪,把它表达出来。而完美的演奏就是需要「运用想象力」,从悉谱时想象作曲家当时在写这个音符、这个乐句的心意,到想象整个乐章、整个乐曲,演奏者自身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来表达,最后想象演奏者自己坐在演奏厅,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演奏。我们必须能先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个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象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印象。
第三,音乐的吸收与表达,到了练习到最后,应该是身、心、琴三者合一,"将钢琴视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是具体讲述内心音乐思绪的延伸体。" 当音乐完完全全进入你的潜意识,你才真正拥有它。"一首精致的乐曲,我们不应仅止于「学会」它,更应该将之「吸收」进我们的体内,使它成为你我身体的一部分;不仅相似于你的手指、牙齿等器官,更形同你的心智,能够随着时间的更移而成长、成熟"。将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慢慢地你和你的作品会互相塑造、相互成长。真正热爱音乐的人,演奏出来的音乐才是优美的。
透过练琴,或者说「音乐」,读的时候,联想起了与自己也特别紧密编程、下厨、健身等,发现这些睿智的道理(说是又炖了一碗鸡汤也好,至少是好喝的能补的药效持久的鸡汤),也能适用在这些方面。
以下为一些手敲的书摘和自己林林总总的感悟。
译序 山丘上的木屋
-
打磨音符,其实就是在增强手指的力度,使这些手指在紧张下,不至于瘫痪,还能发出美丽的声音。打磨休止符,则是个奇怪的用语,但事实的确如此。过去我曾任意地忽视并遗弃休止符,现在都得正视它们存在的意义及正确的长度。音符磨亮后,我得像说话一样地注意乐句的标点符号、感情记号,我得呼吸,我得知道怎么唱、怎么跳、怎么用力。何时用单手指的力、何时用手臂的力、何时用身体的力。它们在音乐的表达上,皆有不同的目的。
-
稳定地爬出了一些成绩后,我被允许「行走」……这个阶段的音乐像极了放慢的影片,一切都是慢动作,但是音乐里所有的表情存在,音乐的张力亦被夸张地表现着,乐句有方向,线条间也有呼吸。
-
「如果你把自己局限在第二等钢琴家中,你就永远只能是第二等钢琴家。我是不愿意成为第二等的,我也不和别人计较,我只和最好的自己比较。如果我这一次做得好,下次我一定要更好。」
-
「横介于 "很好" 和 "极佳" 之间的一条线,是极其纤细的,你只要再多努力一点,再多加深一点感觉,再多加入一些想象,就跨过去了。」
-
我曾好奇地问老师,「为什么一些钢琴家,每天只要练习两个小时,上台就能生龙活虎,而我们却要花这么多时间?」她回答,「当我还是一个孩童的时候,我父亲总是对外宣布,他那天才般的女儿,一天只练习两个小时。而实际上,我每天必定练九个小时的琴。」
(Note:关于这 点,Slenczynska 还写过一本自传,琴恋, 有书评说她的父亲对她练琴超级苛刻,也许天才的成长,也并不是那么一路鲜花。)
-
每一位学生均被指定弹奏两首乐曲,同时必须准备着所有人的乐谱,带着黑、红、蓝三种铅笔。以黑笔记下指法和细节,以红笔在巴赫的音乐里画出主题,再以蓝笔画出副主题。
前言 三十年个人经验的累积
-
从我开始学习音乐起,老师们在教学上最强调的一件事,就是要我「用耳朵注意地听」(用耳朵去分辨声音),以一种非常开放、真诚、喜好研究的心态去学习任何一种美好的音色。同时,练习用耳朵去判断,确定自己所弹奏的音乐「听起来是对的」,而在这「听起来是对的」的前提下,任何能达到此目标的方法都可以使用。
-
一个优秀的音乐家必定对许多音乐以外的事物感到兴趣,这些兴趣只是因着内心的喜好而存在,没有丝毫额外的目的。
-
每一位钢琴家在技巧上所遇到的问题,都守着他们心理因素的影响。不论我们面临多么艰难的乐曲,只要我们心底有克服困难的愿望,除去了心理上的障碍,一切问题便简单多了。
-
「你是谁,你不过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将自己与成熟的钢琴家相比拟呢?你不应该在镜中看一个不实在的自己。从你弹奏的音乐里去了解音乐、与音乐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
事实上每 一位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从学生的阶段一步步走过来的;消化了自己的理念,试验了诸多不同的练习方法和音乐观念,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成功,通过知识的吸收、勤奋的练习,建立了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后,才发展成为一位具有独立风格的艺术家。虽然,一位赫赫有名的音乐巨匠与一位毫无一点演奏经验的学生所使用的都是同样的乐谱,然而,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却迥然不同。其间的差异,便是他们有不同的感受与表达能力。
(Note:这里觉得,任何一位音乐巨匠、一位编程大师、一位厨艺高人、一位杰出的运动员,他们的成长方式应该都是异曲同工。)
第一章 个人因素 —— 艺术家的成长
-
在音乐中,我们的耳朵绝对不会遗漏一个纯正艺术品所欲传达的精神。
-
身为一个音乐家,我们的音乐所能表达的,仅仅是真实的自我,不是他人;音乐就像一面镜子,赤裸裸地将自己反映出来。内心如有任何些微造作、虚伪与不真诚,我们都会感到羞耻,而在音乐中表露无遗。
-
我们也时常将经历到的灵感,小心翼翼地储藏在脑海里,当需要的时候,它们就从记忆里蹦出,像火花一般地点燃我们再创造的力量。
-
一位艺术家的形成,是由许多个人特殊的因素所发展出来的,如:高度的想象力、聪慧、灵敏、易于变通。处在任何环境下都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即使面临的是崎岖之路,仍然顽强地、辛勤地一步步向前走。
-
有时候,信心是我们唯一能够拥有的东西,它带领我们跨越了绝望的天堑。
-
爱做白日梦、幻想太多的音乐家,应该训练自己多做些练习。(Note:比如我..)
-
对一个演奏家来说,他的心、头脑和手是在一起工作的。这心充满了好奇与美,这头脑知道如何使情感得以宣泄,而手,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服从且实现心与脑所给予的音乐意念。
-
......我们之所以选择这朵花,主要是我们内心的一双眼睛已代替肉眼,看到花在未来绽放的情景。音乐的形成与此相去不远。在练习每首乐曲之初,我们必须能先想象出音乐里每一个音符的音色,每一个乐句的走向,及整个作品欲表达的情感与气氛。有了想象后,还需要有能力把这些意念显明地传达出来。如此,我们创造出来的境界,才能马上在聆听者的心中引起共鸣,留下完整且深刻印象。
-
音乐就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般,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比任何话语都更能打动人心。而能够在情感上与人们相互交流的音乐演奏,便是世间最光辉与神圣的荣耀,它使得极尽枯燥与单调平凡的联系,都变成了无比快乐的过程。
(Note: 感觉编程、做饭也是如此吧。开始之前,你脑海中要对你即将出现的作品已经有了个大概的轮廓,大师级别的甚至可能精确到了作品的每个小细节。在创作的时候,你得与自己的作品不断沟通,注入情感。到它终于完成,展现在他人面前,大家都能感受到作者满满的心思与心血。)
第二章 音乐是一种语言
-
音乐是一种活生生的语言,比任何用口语说出的言词更易打动人心,表达深刻、强烈的情感;而演奏家就是音乐语言的叙述者。
-
李斯特曾说:‘’一个钢琴家在弹奏钢琴时,对自己的音乐应该持有十分严格的批评,这种批评就像发自另一位与自己有相同竞争力的钢琴家口中。“ 许多钢琴家在演奏时候,非常忙碌地制作音乐,而忘了用耳朵去听,这首因为他们在练习的时候,就没有聆听自己弹奏的习惯。因此,如果我们想给予自己的音乐一些建设性的批评,必须在练习时便训练自己用耳朵仔细地聆听。假想自己是一个听众,远远地坐在离钢琴右边 4 英尺的地方(那里是感情发声后,所有声音聚集的点),全神贯注地听着我们的音乐是否连贯,线条是否有意义,整首乐曲是否充满了音乐的起伏与流动。
(Note: 感觉这里编程和演奏很相似,平庸的程序员只是在非常忙碌地制造一堆代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编程」,所以,在自己写代码的时候,要假设是在用白板编程,或者想象旁边正有一双眼睛在帮你 Code Review,这样才能真的进入状态。)
-
以“话语” 为钥匙。练习时,分析乐曲中每一个句子,然后用平静且能听得见的声音告诉自己,你认为某一乐句欲表现的情绪是什么:是愉悦、悲伤,还是思乡、抱怨?是痛苦、欢乐,还是热情、预言?在你决定了最适当的 “感觉” 后,将这种 “感觉” 在键盘上一次又一次做试验,直到你双手弹奏出来的音乐成功地呈现了先前在口语上给予自己的提示。很快,你便能透过音乐传达出自己的情感。
-
“渐弱” 只是单纯地在乐句的音量上慢慢减少,与节奏上的变化没有丝毫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