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Uber 高性能 Web App 优化实践

· 11 min read

原文 - Building m.uber: ENGINEERING A HIGH-PERFORMANCE WEB APP FOR THE GLOBAL MARKET

Performance matters on mobile.

又是一篇关于性能优化的实践。

m.uber 团队对 m.uber - 即他们的超级轻量 web app 做了一些性能优化的工作。

范围全面,从代码到打包到部署到缓存,都有涉及。

TL;DR

Performance Tools

下面是正文:

Smaller, faster: how we built it

技术栈

代码层面:ES2015+,使用 Babel 编译;

框架:Preact + Webpack

设计的痛点是,在保证类 Native App 丰富体验的同时,最小化客户端体积。所以 Preact + Webpackdynamic bundle splittingtree-shaking capabilities 功能完美搭配。

Initial server render 首次服务端渲染

因为在所有核心打包的 JS 全部被下载前,客户端或浏览器都不能开始渲染 markup 标记。

为了更快首屏渲染,m.uber 在首次浏览器请求时候会返回服务端渲染好的 Preact,且 statemarkup 都嵌到行内,全部都是字符串,所以这些内容一旦被客户端下载,就可以立马加载出来。

Serve bundles on demand 按需打包加载

m.uber 中大部分 JS 都是用来做一些辅助功能,这些都是没有必要一次性加载的,所以他们用了 Webpack 的 Code Splitting 工具按需加载代码。

(这个我在 Accounts 项目也实践过,一个巨大的 JS 文件拆分成了三个小的 JS 文件,不过也需要考虑每个 HTTP 请求时间。)

We use a splitPage function that returns the ancillary bundle wrapped in an asynchronous component.

// Example: settings page
const AsyncSettings = splitPage(
{load: () => import('../../screens/settings')}
);

// 当且仅当 `AsyncSettings` 被 Parent Component render() 调用,
// setting bundle js 才会被下载.

Tiny Libraries 更小的库

m.uber 本意上是希望在 2G 网下也能飞快,所以打包后的体积也很重要。

他们 App 核心部分(叫车功能)在 gzipped & minified 后只有 50kB 大小,所以在典型 2G 网(50kB/s, 500ms 延时)下,也能三秒内开始交互。

以下是优化前后的打包和依赖的对比。

bundle size

Preact over React

体积原因, Preact (3kB GZip/minified) < React (45kB).

Preact 除了不支持 PropTypes 和合成事件外,还是可以的。

Preact 据说在组件和元素回收可能有点点问题,不过他们还是正在解决的吧... 反正 uber 的人觉得他们用着还不错。

Minimal Dependencies 最小化依赖

为了对付前端打包一个明显的依赖膨胀(dependency bloat),Uber 的人对安装的 npm 包特别挑剔。

他们推荐使用 Just 那个包,或者参考它的 npm package 思想:一个函数只做一件事,且无其他任何依赖。(去 Just GitHub 看,包作者就是写这篇文章的人...)

与服务器端进行数据传输代价高昂,所以一些特别大的库,比如 Moment 这种超大的库就是不需要被下载的(但是我在想的是,他们是自己实现了一套类似 Moment 的东西吗?)

推荐了 source-map-explorer 工具来分析加载的依赖。这样的话能很直观的知道以后从哪块开始进行代码层面的优化。

于是我用这个工具来分析了下自己的项目 creator-main-js

creator-js-source-map-explorer

Conditional Feature Set

首次加载会调用 window.performance API,然后基于结果来考虑在该设备上是加载还是隐藏交互地图。

相当于是渐进增强的思想吧。

Minimal render Calls

和 React 一样,Preact 每次 render Virtual DOM 都是有代价的。

所以优化方法也和 React 一样,尽可能地多用 shouldComponentUpdate 最小化 render 的调用。

Caching

Service Workers

又见 service workers,截获 URL 请求,修改网络和本地磁盘资源获取变为配置好的获取逻辑。

Uber 把首次 HTML 响应和 JS 包都用 SW 缓存了,所以就算间歇性断网 m.uber 也还是能渲染内容。

SW 也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加载时间。 磁盘 I/O 性能在不同的 OS 和设备上都很不一样,就算从磁盘缓存拿数据也是特别慢。SW 支持从浏览器缓存加载所有内容。

m.uber 客户端在每次 build 后都会安装一个新的 SW。

Webpack 每次都会生成动态打包名,build 环节会把新的打包名直接写到 service worker 模块里面。

一旦安装,会首先缓存核心 JS 库,然后 lazy-loading 缓存 HTML 及一些辅助的按需加载的 JS 包。

Local Storage

Uber 的人觉得每次把经常变化的响应数据缓存到 SW 不太好,他们就把这些都扔到了浏览器 localStorage.

m.uber 每隔几秒就会从服务器端拉 ride status,再把这些最新的 status data 都放在 localStorage 中,当乘客返回 App 时候,就能立马重新渲染页面,而不需要等待 API 链路耗时。

每次的 status data 很小且体积有限,所以存储的更新很快,可依赖性也好。

他们最后终于意识到,其实并不需要类似 indexedDB 这样的本地异步存储 API。

Styling

Styletron

m.uber 的样式都是用的 css-in-js,写成了 JS 对象形式,放在每个组件中。

他们使用了 Styletron 动态生成样式,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像 JS 一样,更灵活地动态打包切割、异步加载样式。

Styletron 可以通过创建原子样式(atomic stylesheet),减少重复的样式声明,性能好像也不错, best-in-class rendering performance. 。

这个倒是可以考虑弄下,create-react-app 貌似不支持 css-in-modules 这种方式。我自己的脚手架Rocket 参考 arcAtomic 思想,使用了 styled-component,不过看上面那个对比,性能好像有点低。

SVGs

Used SVGO together with manual optimizations to further shorten the paths.

Replace polylines with basic shapes.

View box dimensions with suitable divisors to avoid expensive decimals in paths.

为了节省空间,对于图标形式的图片尽量用 SVG 格式,然后在 render 方法中引入它们。

使用 SVGO、多使用简单图形、view box 使用合适的维度避免昂贵的数学计算开销。

整个 App 体积下降明显!

Fonts

谨慎使用字体大小和颜色,其实可以完全减少自定义字体,不用向视觉设计妥协了。

Error Handling

  • 没有使用很大的错误监控的库,而是拓展了 window.onerror ,向服务器端发送客户端错误信息。
  • 给 Preact render & shouldComponentUpdate 方法包了一层,检测生命周期方法错误。
  • 因为这样的设计,所以 CDN-hosted 文件抛出来的错误并不会给 window.onerror 提供什么有效信息,除非正确设置 CORS 头部。但就算是设置了 CORS,异步事件发生的错误还是并不能被跟踪到。于是他们把所有的事件监听都包了一层,允许错误通过 try/catch 传到父模块。

Next Steps

感觉 Uber 对于 UX 真的是做了大量的工夫,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步伐。

  • 正打算确定一个方案:组件仅仅接受扁平化的基本数据类型和数组类型集合属性,最小化 render调用。这样的话就可以用 React.pureComponent (这里自动包含了 SCU)。render方法也可以专注于生成 HTML markup,而不需要处理一大堆逻辑和其他没什么意义的任务。把 API 响应转换为扁平的能被服务端逻辑代理的基本数据结构 (see normalizr) ,或者用 mapStateToProps神奇的是,Creator 项目的 WorkStore 也用了类似 normalizr 的数据结构存储(后来为了方便维护还是改用了 Redux...)。
  • actions & reducers 结合起来,更容易分开打包。
  • 对所有请求使用 HTTP/2 ,用 push notifications 代替 polling APIs.
  • 另外,Uber 人正在考虑把 m.uber 的架构抽象出一个开源架构,成为未来轻量级 Uber Web App的基础。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看过的 滴滴 Web App 架构,同样是打车软件,滴滴 FE team 在 Web App 架构上也是做了大量工夫,值得参考学习。

纵观这些方案,可以说把 Google 一直在推的 PRPL Patterns 做到了极致。

- THE END -